蛴蟆节,嘉陵江旅游,活动策划
2月16日,笔者与四川青年摄影家协会和市摄影家协会的40多名摄影“发烧友”一起驱车来到嘉陵区积善乡贾坝村,体验了古老而神秘的“蛴蟆节”。 下午2时,来到该村,笔者看到,活动策划,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放着嫩竹,大人和小孩都忙着赶制蛴蟆灯。
“将竹子的一头敲破,拿一个用竹子编成的圆圈,将敲破的竹子一端撑圆起来,外面再糊上一圈白纸或红纸,接着在灯笼底部放上稀泥,在稀泥上插上蜡烛,就成了一只祈求平安、消灾避难的蛴蟆灯。”来到村民刘兴明家的院坝里,60岁的刘大爷一边熟练地给孙子编制蛴蟆灯,一边向笔者讲解做法。
据刘兴明介绍,相传在300多年前的某年农历正月十四,当地突发一场大规模的“蛴蟆瘟”,许多孩童都在瘟疫中夭折,并延续多年。后来,有一位“高人”云游至此,告诉当地人,这是附近青龙山上的青龙在作怪,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在当地降下“蛴蟆瘟”。于是,当地人在青龙山上修建了青龙寺压住龙头,以防止“蛴蟆瘟”继续祸害人间,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都要扎蛴蟆灯,送“蛴蟆瘟”。
提灯唱民谣烧龙船
在该村刘家大院,笔者看到,在一只用青竹扎龙骨,萝卜染墨作龙眼,彩纸糊龙身,稻草编龙尾长4米、宽1.3米的龙船前,村民纷纷从自家屋里抓上一把五谷杂粮,放在龙船里作内脏,以祈求在新的一年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和农业生产能五谷丰登。“除了我们这里,别的地方都不扎这种龙船。”
“送蛴蟆瘟了。”18时45分,夜色刚刚降临,伴随着唢呐声和鞭炮声,急促的鞭炮、悠扬的唢呐和咚咚的鼓声让贾坝村沸腾起来。村里选出一位年轻力壮的村民舞起了引路的火把,村民们抬着龙船紧随其后,大小各异、五颜六色的“蛴蟆灯”从每个村庄、每家屋前“走”出,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田间回荡着“送蛴蟆”的歌谣,声势浩荡的人群向2公里外的明滩坝拱桥汇集,点点星火飘荡在山上,映照在水田里,欢声笑语不断。“蛴蟆灯”出门之前,大人会将其照遍家中的每个角落,祈祷家人来年平安。
“来了,来了,龙船来了!”邻村的村民“拦”在桥中央,龙船在灯火的照耀和鼓乐的护送下,被村民们抬到了桥中央。祭祀仪式达到高潮,鼓乐齐鸣,歌谣诵唱,村里的老者摆上了一个“刀头”,虔诚地燃上一炷香后,用烛火将龙船点燃待燃烧最旺的时侯,再将其推入溪中;送灯的乡亲也将手中蛴蟆灯沿河岸插上,任其点亮燃烧殆尽。“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的歌声响彻两岸。
民俗文化有待开发
笔者在送“蛴蟆”村道上发现,小车和摩托车停了不少,而且挂有外地牌照的小车不在少数。“我们一家都来了,带着孩子来送蛴蟆。”开车而来的顺庆区市民刘全胜说,到“蛴蟆节”的发源之地观看,就想寻找那种最古朴和原始的味道,在品味民俗的同时,和当地村民一起闹元宵。
过“蛴蟆节”、送“蛴蟆瘟”在我市的嘉陵、西充、南部等地农村都比较盛行,其实已演变成一种民俗文化活动。
“太神奇了!”专程从成都赶来的四川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韩云民擦拭着一脚的稀泥兴奋地说,如今,“蛴蟆节”民俗文化十分值得好好开发,大力传承下去,政府应该把它和嘉陵江旅游开发相结合,像云南丽江放河灯那样,将“蛴蟆节”这个民俗文化活动内容进行包装,移植到嘉陵江边,做成一个让游客人人可参与的活动,为南充的旅游业增添一些民间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