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活动策划:黄明胜:让中产阶级沦陷的四种营销策略
2015-12-16 23:28:28
文>黄明胜 众为国际公关副总裁
鉴于中产阶级相当强大的购买力,他们迅速成为品牌们哄抢的优势资源。于是,一场以中产阶级为核心的公关营销战轰轰烈烈地展开。颇具意味的是,种种营销,大部分都以生活方式的名义进行,并在格调和品味的掩护下大举进攻。
如何让中产阶级接受生活方式的营销呢?中产阶级会认同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笔者认为,在生活方式的营销实践中,有四种较为成功的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由上而下。其要决是,首先获得中产阶级以上群体的认同,再俘获中产阶级。大凡中产阶级,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隐秘的“地位恐慌”,他们是那种眼睛瞄着富人阶层、同时又最害怕掉队的群体。这正如以中产阶级名义掀起的传播浪潮,通常吸引的都是那些向往中产阶级的低收入奋斗阶层。
尽管自上而下的策略十分奏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奢侈品品牌可以静等中产阶级挤破自己的门槛。要想获得真正的认可,并进一步扩张市场份额,仍需要依照营销规律,千万百计地贴近中产阶级,打造口碑。事实上,一些成功的奢侈品品牌会更进一步,它们不仅在中国市场争夺中产阶级,还在世界各地“围追堵截”中国中产阶级。比如不少国外奢侈品店都雇用了会讲汉语的店员等。
有意思的是,由上而下的策略还会延伸出另一个策略,那就是捆绑策略。那些无法征服中产阶级以上群体的品牌或产品,可以通过联合营销的方法,借势那些已经俘获中产阶级的品牌的强大势能,从而让中产阶级对自身产生消费移情。但捆绑策略的一个难题是,那些有着强大势能的品牌,非常珍惜自身的声誉,决不肯轻易迁就,更不会与那些毫无名气的品牌合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奢侈品品牌玩起联合营销,从来都是对等的原则,十分讲究珠联璧合。
第二种策略是西风东渐。中国的中产阶级文化尚未经过时间沉淀,因此西方(尤其是美国这样的国家)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便会赢得中国中产阶级的心理认同。当然,如果本身不是西方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当然可以为自己贴上这样一张意识形态下的文化标签。中国中产阶级总是乐于显示自己眼睛向外的国际化风度,也可以公开地宣称自己崇洋媚外(当然,部分人会有意通过反日情绪来表现自己的民族情怀)。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多,诸如豪华进口轿车、高尔夫、旅游、歌剧、红酒、咖啡等西方式享乐主义文化的象征,都已在中国大获成功。
第三种策略是由内而外。其要决是,切实契合中国中产阶级本质需求,从而推出产品或服务,进而打造成一种所谓的生活方式。比如,由于有效抓住了中产阶级心理压力大、害怕掉队等心理,于是MBA、EMBA等高端教育产品在中国蔚为流行。值得指出的是,这种由内而外的策略,并不一定只限定于中产阶级的物质需求,也可以是非物质需求,比如强调中产阶级的责任感等;也不一定非要限定于中产阶级本人,同样可以圈定中产阶级家庭。但这种策略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于能否在营销实践中,与中产阶级分享一种能引起共鸣、得到呼应的价值观。
第四种策略是无风起浪。这当然是一种稍嫌无奈且十分生硬的策略,但人为地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划定为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同样也有成功的可能。只要传播力度足够,并有持续性的概念炒作,就能形成一定的沉淀效应。比如“中产阶级三大件”(房子、车子、保险)概念,一开始并不让人认同,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渐受到中产阶级认同。现在,受益于这一概念的保险公司业绩飙升。来源:《国际公关》 作者:黄明胜
TAG:黄明胜 中产阶级 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