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关公司:公关活动史镜今鉴,说说那些古代的公关活动案例
2013-10-21 10:42:52
翻开世博会的历史书卷,人们会情不自禁的赞叹它一路走来的光辉岁月——它在沟通人类相互了解,促进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把目光定格在1851年,那一年,第一届世博会于5月1曰在伦敦举行。
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展开,工业革命使用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产品的极大繁荣丰富。英国的国际贸易极为发达,海外的殖民地也遍布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于是展览会被认为是大英帝国展示自己在工业、军事以及经济领域遥遥领先的综合实力的平台,但仅仅展示英国本土的成就有可能将英国人在其众多殖民地所取得的许多技术成就排除在外,因此,英国决定把展览会办成真正国际性的大会,并将邀请发往几乎整个殖民世界。
为了展示英国的强大和自豪,英国政府在海德公园建造了长1700英尺、高100英尺的“水晶宫,它耗费了4500吨钢材和30万块玻璃(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水晶宫”的建筑特点是厅很高,光线充足,甚至处于完全运转状态的大机器也可以在里面展出。维多利亚女王邀请了28个国家到这个“宫殿”,展示其产品。“水晶宫”内挂满万国彩旗,参观人流摩肩接踵,各种工艺品、艺术雕塑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人们惊奇地观看来自不同国家的发明、奇珍异宝。在160天的展期中,共有630万人参观了世博会。同时人们纷纷赞叹“水晶宫”这座通体透明、庞大雄伟的建筑,为英国人能开创世界建筑奇迹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
伦敦世博会的巨大成功,不仅体现在630万的参观者和18.6万英镑的营利,更重要的是英国由此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正是在19世纪50年代中叶人们开始使用“维多利亚的”一词来表达一种新的自我意识。英国的产品源源不断的销往世界各地,英国逐步确立了自己成为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伦敦则是中心的中心。
史海钩沉,中国的历史亦不乏类似的精彩手笔。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各国,,特别是公元前119年,他奉命出使乌孙,率300人组成的使团带牛羊金帛上万。至乌孙后,又分遣副使赴大宛、康居、月氏,和大夏等邻国,与中亚各国正式通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从此,汉朝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绸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汉朝时我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从西汉的敦煌开始,出玉门关,进人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的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同时宣扬了汉王朝的国威,提升了汉王朝“威慑”周边叛乱国家的“软实力”,促使汉王朝和西域各国的和平稳定,促进了汉王朝和西域、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大大的发展了中西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中国最具特色也是独有的丝绸和丝织品在中亚、西欧等国开始盛行起来,促使了中国和世界各国贸易的发展,同时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和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朝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的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无独有偶。历史翻到了明王朝的那一页,又出现了一个能够和张骞出使西域相互媲美、相互辉映的灿烂一幕——郑和七下西洋。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7月11日),航海家郑和开始了下西洋的人类史上伟大的航海创举。他率领拥有240多般海船、2.74万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和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
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亮出中华文化的精华,带动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和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和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人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和度量衡等。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人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认的和平之旅。28年间,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和平友好形象。郑和下西洋期间,还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纵观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的全过程,他们随身携带出去的物品数量最多、价值最大,也是最受其他国家欢迎的中国的特产——丝绸和丝织品。郑和下西洋时还带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陶瓷制品。他们所经之处宣扬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示了中国国富民强的王朝实力,深深的吸引了其他国家来和明王朝进行朝贡贸易和商品贸易,促进了明王朝和各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