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广告门对Grey全球副首席创意官,Per Pedersen 进行了一次采访,这也是他首次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这位在Grey连续工作了24年的元老,他与Grey可以说是同进退,共成长。对于数字创意,Per也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包括对中国市场的看法,虽未谈及具体的建议,但的确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值得很多中国广告人去琢磨一番。
Grey全球副首席创意官,Per Pedersen 广告门:您在Grey工作了24年,这对个人而言可以说是很长的一段工作经历,您觉得Grey对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Per:在同一家公司工作那么久,这的确很不寻常,并且Grey也是我唯一工作过的公司。最初的时候,我是在Grey丹麦开始我的职业生涯,公司一直很信任我,也给予了我足够的空间与信心去自由发挥。我觉得我自身跟Grey在这些年一同成长了许多,这点让我尤感骄傲。 广告门:在这长达二十余年的时光中,Grey经历了哪些起伏与变化?将其放在整个广告行业发展的步调之中,现在Grey处于怎样的位置? Per:在Grey大转型的这7、8年间,我们已到达峰顶,并且在戛纳创造了历史,现在我们实现了历史最好成绩。一度,Grey并不被认为创意能力很强,但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有了巨大的转变,尤其是我们在纽约和伦敦的办公室表现很突出,大家对于Grey的看法有了很大不同。 广告门:您曾获过300多个奖项,其中包括43座戛纳奖,能聊一聊您在数字创意这一块的经验之谈吗? Per:如同其他广告类别,数字的魅力同样在于其绝妙的创意。但对一些人而言,数字亦是一种让自身有所作为,成为重要的人的勇气,而这一点往往容易被执行者所忽视,如果他只在乎量的增长,只会舍本逐末。 广告门:您如何看待外界对于传统TVC广告、平面广告的“过时”之说?网络广告是否也会遭遇瓶颈? Per:创意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不会保持一种固定状态,而会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我们会不断去拥抱新的媒体平台,以更刺激有趣的方式去跟消费者进行互动,诉说品牌的故事。我从不会抗拒任何形式的媒体,反之,我对人们在使用的媒体会抱有更开放的心态。 广告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网络广告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Per:互联网的发展自然对网络广告影响巨大,在多数的市场中,数字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网络广告能够以更具创意而更少入侵式的方式去善用网络媒介。坦白来说,在今年戛纳创意节最让我喜欢的一个作品是Geico “Unskippable” 这个前置式广告,它让我看到了网络广告发展的希望。 广告门:“创意+技术”,以新技术来更好地呈现创意是当下比较热的话题,您个人如何看待技术与创意的结合,孰轻孰重? Per:创意跟技术联合呈现了1+1>2的巨大能量,尤其在近些年这对组合生产出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其中不乏一些“解决式广告”:创意和创新齐头并进,解决重大问题。这一切都让我对广告产业以及未来品牌能成为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充满希望。 广告门:“The Gun Shop”在今年戛纳获得了7金7银的好成绩,可以跟我们分享下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吗? Per:一直以来美国都被枪支暴力问题所困扰,即便发生了大规模射杀这样极为惨烈的案件,枪支法依旧无动于衷,没有加以修改。作为广告人,我们决定用行动来引起公众对此的关注,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名为“The Gun Shop”的广告。这个案例主要是针对首次购买枪支的人做出提醒:“你自认为通过购买枪支可以增加自我保护,而事实上这反而会增加你与周边人受到伤害的风险。”至今为止,仍有大批美国媒体在对这个案例进行报道。 广告门:关于如何在戛纳取得更好的成绩,可否为中国的创意人提供一些好的建议与指导? Per:我认为中国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孵化创意的热床。现在有太多广告人把花精力在飞机稿上,我觉得这一点必须得以改变。相反,我希望可以看到更多不受拘束的大创意以及更前卫的非广告,我的GreyHK之行就是为了激励我的中国员工们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广告门:您对中国的创意作品了解得多吗?在您眼中,中国广告业相较全球广告业,不同之处或者差距在哪里? Per:中国的很多广告案例都太“保守”,承载太多市场营销思维在里面,顾及太多而不能放开去做创意,这也使中国表现平平,不能突显自己的特色。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那些不是以产品为出发去做的创意,这在中国外的市场引起大家共鸣。我想,中国是时候在全球广告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了。来源:广告门 Vera
TAG:Per Pedersen Grey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