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西北部实皆省蒙育瓦市,中缅莱比塘铜矿,经过培训,来自克钦邦的多多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工程车司机,每个月的工资约为25万缅元(约合300美元)。
“和中国工人共事我感到很快乐,从中国公司那里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技能,希望自己的薪水能够越来越高。”多多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目前他的3个孩子,正在蒙育瓦上学。
然而,这并不是中国在缅甸投资的全部,去年,中国在缅甸的投资急剧下降。
缅甸方面的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31日,中国企业在前一年中对缅甸的投资仅为4.07亿美元,仅占缅甸外商投资总量的29%,而此前2年,中国的投资额分别为43.5亿美元和82.7亿美元。
据记者多年来在缅甸的走访,中国投资惠及缅甸百姓的同时,则是中国多年来在缅投资资源板块居多的现实,这也使得不少缅甸人对中国资本存在误会。而未来,中国对缅投资应多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惠及民生的项目,以及公共外交能力的提升。
中缅输油管道沿线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公司积极参与缅甸的经济建设,为缅甸提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中国公司在电力、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努力,也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
在中缅油气管道的起点马德岛上,记者看到这座曾经的荒岛出现了巨大变化——曾经荒蛮的马德岛上,不仅有人骑上了摩托车、用上了电话,更有人家甚至支起了电视接收设备。
这离不开施工的中国公司为岛上居民修建的学校、水库和道路,岛上居民几千年来初次喝上了自来水,一些住在山里的居民慢慢迁移到新修的道路旁,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公路村”。
在中缅管道项目中,缅甸工人占总用工量的70%以上,项目部积极培训缅甸员工。此外,沿线村民就业计划也随之启动,将聘请数百名缅甸技术工人参与管道建成后的日常运营,还组织60多位缅甸工人赴西南石油大学学习。
在皎漂镇上,以前镇上的大部分人口,以打鱼和种地为生,随着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大量资金注入当地,带动经济发展,一些人做起生意,镇上出现了几座小楼。
皎漂岛英高中的老师梅皎柏告诉记者,由于中国企业的到来,皎漂作为一个偏僻的城镇经济发展大为改观,道路交通也改善了不少。
据记者了解,在缅甸的中资项目都尽量采购缅甸的物资,并对当地工人进行技术和管理培训,促进当地技术水平提高。
在米坦格河河畔,记者看到横跨大河的中缅油气管道已经完工,旁边放牛的缅甸老人吴宾告诉记者,施工期间占用自家2英亩(1英亩约合6亩)的河滩地,中国公司提供了1400万缅元(约合1.62万美元)的补偿款。
也是因为植被都已重新恢复,吴宾不仅放牛,而且用补偿款买了两台拖拉机,准备在当地跑运输。
民众的声音
记者在缅甸的多次采访过程中,明显感觉到的一种趋势是,缅甸一些民众对于中国的不满情绪正在上升,而2011年和2012年分别发生的密松水电站(中方投资37亿美元)被叫停和蒙育瓦莱比塘铜矿(中方投资10多亿美元)的抗议事件,便与此有关。
缅甸恒泽集团副董事长、缅甸援助商业联盟(MBCA)主席马丁·潘对记者表示,针对中国投资的蒙育瓦铜矿的抗议事件和经济无关,是一个纯粹的政治事件。
潘认为,缅甸民众长期遭受军政府统治的压制,民众普遍都对军方有着强烈的不满,这次事件是缅甸反对派用于攻击军方和政府的一个工具而已。
还有一些人指责中国投资没有真正惠及百姓。“民主发展缅甸协会”欧盟缅甸办公室执行主任赫恩对记者说,中国之前许多小企业在缅甸唯利是图,给缅甸民众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近年来,中国对缅甸的投资多数以国有大型企业和大型工程为主,然而中国公司只和缅政府亲近,不和缅甸老百姓打交道。”赫恩说。
赫恩建议中国企业应当多融入当地,了解缅甸民众的需求,增加对当地社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资。
缅甸前掸邦军宣传主管、《掸邦先驱报》主编昆赛也对记者表达了同样的担忧。
昆赛认为,中国对缅甸的投资,受惠的主要是政府官员,而民众受益很少,缅甸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会转化为对中国的不满。而西方公司通过NGO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注重使缅甸基层百姓受益,重视给予民众帮助和实际利益,中国投资者应该学习,多提供一些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帮助。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投资缅甸,都不能只重视经济利益。”昆赛说。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金洪根表示,在缅甸当地,一些市场化民间媒体为了寻求销量对中资企业负面报道很多,例如《七日新闻》、《十一周刊》等,内容包括土地拆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等。他们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夸大歪曲事实,引起群众不满,但是这些媒体的销售量很大,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而且,令人注意的是,去年中资企业在缅甸的投资额急剧下降。缅甸的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31日,中国企业在前一年中对缅甸的投资仅为4.07亿美元,仅占缅甸外商投资总量的29%,此前两年则分别为43.5亿美元和82.7亿美元。
中国投资额的下降使缅甸上一年的外国投资总额下降到14.2亿美元,此前两年分别为46.4亿美元和200亿美元。
不久前,中国移动放弃和英国巨头沃达丰联手竞标缅甸电信牌照。有分析称,缅甸国内政治改革和紧张形势的不确定性,促使中国对缅甸的投资出现降温。
向制造业转换
一名缅甸商业组织负责人称,中国在缅甸的投资几乎全部是大型国有企业投资的工程性、资源类企业,而制造业工厂以及能够为缅甸提供技术的工厂则完全没有。
“给缅甸老百姓一种印象,中国企业是来给缅甸军政府做生意的,,老百姓得不到好处。中国大型企业对于缅甸中小企业投资没有兴趣,也不放在眼里,但这些企业却正是缅甸急需的。”上述负责人说。
一位了解中国对缅投资整体状况的人士对记者说:“目前中国对缅甸实际投资205亿美元,位居第一,而中国投资中很大一部分为资源板块,占65%左右。中国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投资基础设施、制造业、惠及民生项目的企业。”
缅甸国家计划和经济发展部国际局官员隆乌对记者表示:“缅甸需要更多外商投资,不仅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希望投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成衣和鞋子制造以及电子制造业等项目。”
隆乌表示,缅甸经济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和科技对缅甸发展最有利,缅甸尤其欢迎其他国家能加大对缅甸农业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
金洪根对记者表示,缅甸处于一个重大转型期,需要适应和磨合的过程,缅甸希望中国继续加大对缅甸的投资和合作,缅甸改革过程将近两年,已经意识到西方国家帮不了它,而日本也只提供了很少的援助,只有中国才能帮助缅甸。
“目前缅甸不少政府部门都提出援助需求,例如农业部希望获得小额贷款,医疗卫生需要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关民生的制造业、加工业都希望中国投资帮助实现发展。”金洪根说。
金洪根认为,缅甸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投资不但不会停止,还要加大力度和领域,同时注意产业转换,可对医疗、食品、生活用品如水泥砖瓦等进行投资,让中国优质产品进入百姓生活,赢得社会好感。
与不少经济界人士看法相同,潘表示:“中国应该做一些进入社会的事情,不仅把原料资源运回中国,应该加强的包括医疗、卫生、农业、儿童等方面,扩大社会覆盖面,而这些并不需要大量资金,同时要推动媒体宣传。”
“中国不仅要和缅甸政府打交道,还要和NGO、联合国打交道。”潘说。
公共外交能力待提升
记者采访的多位中缅人士都表示,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公共外交上仍须改进,尤其在密松水电站被叫停后,中国企业认识到,企业带来的互利共赢和所做的公益事业一定要得到报道。
金洪根表示,以前中国企业遵循“多做少说和只做不说”,对自己宣传不够。除了中缅项目是互利双赢之外,中国企业承担了很多社会公益事业,总计投入了约7000万美元的公益事业,其中既有帮助项目,也有直接资金援助。但外界了解不多,没有好好宣传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目前,央企、地方企业、民营企业都在‘走出来’,如何走出来需要更深入的探索,需要提升公共外交的整体能力。”金洪根说。
莱比塘铜矿中方投资公司万宝矿产(缅甸)铜业有限公司(下称“万宝矿产”)总经理耿一对记者表示:莱比塘铜矿风波其实是整个中资在缅甸面临处境的一个缩影,他提醒中资企业需要尽快探讨如何结合当地经济、当地文化,获得长期发展的问题。
而经历了莱比塘铜矿风波后,据万宝矿产董事长张冬松介绍,万宝矿产去年已在仰光成立了公共关系处,其中不仅有中方精通缅语、了解缅甸民情的员工,还招聘了缅籍员工,负责跟踪收集媒体报道,与媒体交往并向媒体提供报道素材,争取让民众更多地了解该项目。
在蒙育瓦的矿区,万宝矿产也成立了公共关系部,有几名懂缅语的中方员工,还招聘了项目涉及的村庄中的高学历年轻人,和村里具有影响力的村民,作为“村联络员”,了解村民诉求、宣传公司政策。
“这些联络员达30人,达到铜矿项目涉及的30个村庄各有一位联络员。”张冬松说。
有长期在缅甸工作的中资企业管理人员对记者表示,在缅甸的外国投资约为400亿美元,而中国的实际投资额为205亿美元,约占一半,中国公司和西方公司一样做环评和社会责任,但是政治因素影响了商业运行轨道。
潘表示,西方的海外投资一般采取慢慢试水的原则,不会一下子全部投入,既保证了企业利益,也做到风险可控。而中国企业希望一步到位,想最大、最强、最快获得利益,使风险处于不可控的地步。
对于中国未来的缅甸投资,清迈大学地区社会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RCSD)中心主任、缅甸问题学者差言表示,中国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更加注重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中国需要发挥更多的软实力外交,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外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