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孝文帝巧妙迁都的史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经过三代,到拓跋宏为帝,便是著名的孝文帝。当他继位的时候,北魏社会各方面的矛盾都日趋尖锐。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文化,消除鲜卑族和汉族间的隔阂,以便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大夫,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都城从位置偏北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中原的洛阳(今河南洛阳)。
迁都问题在朝廷中引起了巨大震动,许多鲜卑贵族、官吏都反对迁都。于是,孝文帝便宣布大举南伐,不意又遭到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贵族、百官反对。孝文帝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拓跋澄,对;(也说明迁都的重要性,并告诉他南伐是假,目的是率领众人迁都中原。士跋澄醒悟过来,反过来极力拥护孝文帝“南伐”迁都计划。公元493年,孝文帝发兵30万开始“南伐”。大军到达洛阳后,孝文帝仍然“戎服执鞭,御马而出”,表示要继续前进。群臣都跪在马前叩头,请求他不要再难进了。这时,孝文帝乘机说:“若不南銮,即当迁都于此,”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右边。所有随军皇族、官吏都纷纷站到右边,高呼万岁。
孝文帝以“南伐”之计,巧妙的化解了迁都的阻力,,让皇族、官吏心悦诚服的表示愿意迁都。倘若孝文帝以权威强硬迁都,势必会引发一场祸乱,可见创新思维在公关中是多么的重要。
而历史上著名毛遂自荐的故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长平之战后,公元前258年秦军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一面组织人员坚守,一面派人到各国求援。平原君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他被派到楚国去求救。在当时“诸侯畏秦”的局势下,他知道楚王不会痛快地同意救赵。于是,打算在门客中选20名文武全才的人同去,倘劝说不成,就用武力相逼。可挑来挑去,只选出19人,还差一个怎么也选不出。这时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走到平原君的面前表示希望随平原君一起前往。当听到毛遂已经在己门下三年时,便带着讥讽的口吻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同意毛遂和其一道前往楚国。那另外19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和楚王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楚王害怕秦国,不肯出兵。在堂下等得不耐烦的毛遂,按着着剑,大步跨到堂上,从厉害角度据理陈述。毛遂的话击中了楚王的要害,使他有所醒悟,最终同意与赵订立盟约联合抗秦。
从楚国回来以后,平原君感慨地说:“我自认为知人,这一次我却差点失去毛先生。”毛遂不受当时礼仪所拘,勇于自荐,终使自己声名鹊起,这要归于毛遂敢于突破旧思维的精神和勇气。试想,倘若他拘于礼教束缚,而只等平原君来发现,他就不会有联楚抗秦的功绩了。
同样以创新演绎完美公关的案例还有许多,在“拍案”环节,就以近年来的三个国内案例为例,看看它们是怎样运用创新策略从而使活动取得巨大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