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需要英雄,治世总是管家辈出。有管财物的,有管公关的,也有管言行的。孔子就是一个妈妈型的管家婆。不过他不喜欢管财务,而是喜欢搞公关。
摘自:《羊城晚报》2011年1月16日B01版,作者:张柠,原题:《孔子就是一位妈妈型的管家婆》
一周视角
天安门东侧竖起了孔子的青铜像,成了上周的重大新闻之一,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所有的议论当然都是“马后炮”,丝毫也不影响已经耸立在那里的孔子像。
但是,天安门这种地方,增加一块砖、减少一株树,都是大事,引发媒体的关注和民众的议论,也很正常。人民网强国论坛的议论最热烈,但基本上是反对声,而且言辞十分激烈,好像就是要与孔子“非礼勿言”的教训对着干似的。
从网友的议论中可以发现,他们对孔子最大的非议,是他有反对言论自由之嫌。不过我觉得,总的来说,孔子是一个胆小谨慎的人,这种人不能像英雄一样收拾河山,但也不会坏什么事,最多不过是婆婆妈妈一点。
乱世需要英雄,治世总是管家辈出。有管财物的,有管公关的,也有管言行的。孔子就是一个妈妈型的管家婆。不过他不喜欢管财务,而是喜欢搞公关。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管理孩子们或者学生们,要他们认真学习,温习功课,背诵《诗经》,文质彬彬,尊敬老师,非礼勿言、勿视、勿听、勿动,像一根呆木头一样。
如果大家都像木头一样,像他最钟爱的学生颜回那样“一瓢饮,一箪食,居陋巷”,那么什么事情就都好办了,社会秩序也会更稳定了,制度建设也简单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将社会管理成本降低到零。所以,孔子很推崇那种禁锢人的自然属性的周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周朝的人跟着夏桀和商汤他们那样干,我们就跟着周文王周武王他们那样干,总不会有什么大错的。
有一次,孔子参观周朝的宗庙,见到门前广场上一尊好几米高的青铜塑像,上面标明了塑像的身份:“古慎言人”。这位“慎言人”的嘴巴被贴上了三层封条,塑像背面有一篇铭文,上面写着: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详见《孔子家语》观周十一)铭文总的意思,一言以蔽之就是:少说话,,以免惹火烧身。孔子看这篇铭文之后,吓得不行,感叹着对身边的学生们说,这些话说得多好啊,你们要记住。还记得《诗经》中所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吗?如果按照这样的原则行事,还怕因言获罪吗?
听到孔子说的话,我们的确很感动,就像听到关心体贴的妈妈的谆谆教诲。但我们转念一想,这不像老师说的话啊,离我们现代社会的公民教育观念相距更远。从情感层面而言,我们需要温柔耐心的妈妈。从发展、创造、正义、公平的层面而言,仅有“妈妈”是不够的。
当代社会如此复杂,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与孔子时期的“小国寡民”相比,何止相距千里万里。所以,我非常赞同一位学者的观点,他认为儒家的学说可以修心养性,但对现代社会的制度建设用处不大。我们可以从精神层面去讨论它、研究它、学习它,但不要试图将它视为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万能药。
这种分析比较理性,而且也是从“建设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与五四时期“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声音相比,与“批林批孔”时期的暴戾之声相比,理性的声音显得温和节制,颇有一点孔子所提倡的“文质彬彬”的意思。至于那些“无腔之野调”,也不可以全部剿灭。如果没有这些声音,“文质彬彬”就不存在了。因为它们是相互依存、相生相克的一对矛盾的两面。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100年之间,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文化,被批得体无完肤,声名狼藉。今天,孔子像树立在作为政治中心之象征的天安门广场,毫无疑问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着传统文化的地位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完全不必要将这个象征,解读为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应该解读为精神上的左右逢源,文化上的多元并举。所以不是什么坏事。
我们许多大学的校园,原来都在正门的中心广场,竖着毛泽东的大理石塑像。北方的塑像穿大衣,南方的塑像穿衬衫,而且都是向前方挥手的姿势。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学校都在校园的另一个地方,悄悄地竖起了孔子的塑像。我所在的大学,前两年也竖了一尊孔子塑像,位置比较偏一点,也没有向前方挥手的POSE,而是双手捧腹,显得很低调,就像一位温和的老奶奶似的,不会给人带来什么压力。我想,一位性情温和的人像竖在校园里,比一位性情刚烈的人像竖在校园里,总归要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