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山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系主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两道会“跳”的眉毛,一张圆圆的笑脸,对学生送的“加菲猫”昵称,廖为建欣然接受。
学哲学出身,却在公关专业投入毕生心血。他说,公共关系的终极价值是和谐、共赢。
廖为建,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系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专业创建人,不幸于4月2 8日病逝,享年6 0岁。追悼会将于5月10日下午3时在广州市殡仪馆白云厅举行。
首引“公关”入高校
廖为建同事、中山大学谭昆智副教授至今仍记得,30年前在中大第一教学楼大课室听廖为建的公共关系学讲座感受到的新鲜和震撼。
廖为建这样向台下听众解释“公共关系”这个新奇的概念:“男生想追女生,把自己吹得样样好,这不是公关,这叫推销;靠修饰打扮吸引女生,这不是公关,这叫广告;请女孩子吃大餐,这也不是公关,这叫交际。什么是公关?关键是男生要找到女生的择偶标准,再适当地配合广告、交际、推销等手段展开"攻势"。”
谭昆智说,1983年,廖为建就开始在中大传播公共关系思想,他的课程给中大师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他的课堂像磁铁一样吸引人。
学哲学出身,一辈子致力的却是公关这门新学科。廖为建的老同学、中大政务学院郭巍青教授说,上世纪80年代国内文科专业单调至极,其时中大文科仅有文、史、哲、经济、法学几个学科,廖为建不愿在单调、空洞的抽象概念上打转转,在向西方学习摸索中,他接触到公共关系这门实务学科,从此结下缘分。
1986年,中大在国内高校首设公关专业的课程。也正是这一年,廖为建与王乐夫教授等合著的《公共关系学》,作为我国第一本公共关系学专业著作出版,成为一代人的启蒙。
廖为建逝世后,其同事、中山大学陈大海副教授为其题写挽联:“为桃李栽培心血耗尽,建公关伟业中大一人”。
推荐同学出演《公关小姐》
对“公关”的推广,廖为建并不拘泥于课堂。谭昆智回忆,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22集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首播于1989年,作为该剧顾问的廖为建,就推荐了87级双学位班的潘大庆等同学在剧中担任角色。这部内地最早反映改革开放、反映公关行业的电视剧在全国引起轰动。
1994年,廖为建在中大办起公共关系本科专业,中大成为国内首所具有该专业的高校。2005年,中大成为设置公共专业硕士研究生点的高校。
公认的学院“黏合剂”
学生忆起廖老师的课,最常说的是:生动幽默、深入浅出。中山大学2010级研究生林炜双告诉记者,“他在课堂上与其说是老师,不如说是戏剧表演家,铃声一响整个人就像充了电,眼神会发光,表情会放电,各种手势全都动起来。”不仅如此,廖为建还运用人脉资源邀请如奥美广告这些业界大腕走上课堂与学生交流,“这对本科学生是非常难得的事”。
“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对这门学科的从一而终、一以贯之。”郭巍青说,曾经同学与他调侃,“公关”这个词现在滥大街了,夜总会的小姐才叫公关小姐。他会很严肃地说:“你们说的是庸俗关系,不是公共关系,公关的出发点是真实、真诚,虚假的不是公共关系,正因为如此,更要靠做学术的人来改变这种状况。”
儒雅,亲和,从不与人生气,更不愿与同事争蝇头小利,这是同事对廖为建最多的评价。同事们说,廖为建一辈子教公关,他的言行举止就是“公关”的最好体现,他曾做过两个学院的主要负责人,历经中大老政行、大政务和新传设三个时期,被公认为学院的“黏合剂”。
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教授回忆,2007年他被任命为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因人才匮乏,他向政务学院公共传播系主任的廖为建建议,将其创设的公共关系专业纳入传设院更符合学科发展,廖为建对此表示认同但也提醒:公共关系学系教师是否乐意从收入较高的政务学院转入到传设院。为此,新学院承诺,转院后公共传播学系原有的经费仍由公共关系学系独自支配,学院绝不干预等。公共关系学系最后顺利调整。
六年抗癌未告知师友
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廖为建,总是笑意盈盈,学生发现他特别像“加菲猫”,送他这一昵称,他欣然接受。
2010级研究生刘文苑说,每次聚会,爱玩的同学都会发明各种手势号召老师一起拍照,2011年6月,与廖老师聚餐,学生又盛邀一起摆“小花手”手势,廖老师没有任何疑问地答应了,这张合照成为中大公关专业“最著名”的合照,在微博上甚至招来各班同学的“羡慕嫉妒恨”。
但学生们不知道,笑得这么开心的廖老师患有糖尿病,在过去六年更饱受肿瘤病魔的困扰。一位学生写道:“廖老师喜欢吃糖,却不能再吃糖。他曾经对我们说过,"人生什么东西都是有限额的,我的限额用完了,只能想办法多补补。"为了留住“限额”,他住院期间还约学生去改论文,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给学生讲,4个研究生每人都要讲上一个小时。
廖为建的儿子廖达宁告诉记者,父亲于2006年就发现患有多发性骨髓瘤,这是一种血液病。2012年,病情加重,先后进行了两次干细胞移植。
“父亲一直对抗癌非常有信心,骨髓瘤发作时患者骨头剧烈疼痛,但父亲从没有说太多抱怨的话,,在2012年之前他也从未跟院系老师提起,工作更是没有落下。他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会走得这么快。”达宁说。
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廖老师有很多心愿,比如希望能看到学院博士点中有公共关系学方向,比如为中大培养更多的中青年教师,60岁对于做学问来说仍是大有可为的年龄,但病魔的过早到来一定让这位公关专业领头人留下了深深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