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企业能像华为一样长时间引起公众的关注,自1988年创立以来,华为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成长为中国通信行业领头羊,华为的群狼们正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着自己的领土。
2005年2月,美国最大的专业电信行业媒体LightReading下属调研公司调查表明,在2005年的整体排名中,华为知名度已经从2003年秋的第18名一跃而到第8名,成为电信行业中设备买方市场中知名度提升最快的公司。
华为的业务范围覆盖了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运营商,不仅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大步前进,在发达国家市场也有实质性的突破。目前,华为已经开始从卖产品到卖方案和服务,从拼价格到树品牌,从非主流到跻身主流设备提供商的嬗变。
从一家很小的通信产品代理商成长为国内首屈一指、国际声誉日隆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的成长历程和鲜明的企业特征,为正在做大做强、正在面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样板。
品牌扩张
华为能在短时间内立稳脚根,与其品牌推广体系的强力支撑密不可分。
通讯产品的专业性和应用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品牌推广工作离不开研发部门的积极配合——华为遴选资深的技术人员组建撰稿队伍,定期发表与技术趋势、解决方案、应用案例相关的文章,通过宣传产品和技术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华为还通过邀请媒体的记者、编辑和公关公司的撰稿人为技术人员做培训,讲解如何将“深入”的内容以“浅出”的方式表达;在大型市场活动的筹划和执行过程中,市场部让技术人员参与进来发表意见,并使其在主题演讲、产品介绍等活动环节担当重要角色;在市场部与媒体的例行通气会上,与会的技术人员能了解到不同定位的媒体对文章侧重点的差异化需求;在市场部与公关公司、广告公司开年终总结会时,技术人员亦是“特邀嘉宾”,“细分市场”、“目标受众”、“诉求点”等传播策略中的重要概念在此过程中会悄然进入技术人员的脑海。今年,华为企业网的研发部门已列出关于网络产品技术、方案的详尽选题计划——技术人员在品牌推广方面的自觉意识日臻成熟。
参加展会是通讯企业宣传品牌形象和推销产品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华为有一条定律,那就是只要是国际通讯大展,华为一个不落都要参加。每年几乎要参加20多个大型国际展览,在参展上的投入至少是一个亿。华为每到一个新市场,都会把规模盛大的通信展办到那里。
展会是华为展示品牌形象的一个阵地,每一次展会华为都会煞费苦心,与同行一较高下。2000年北京国际通信展,被上海贝尔某市场人员称为上海贝尔的“奇耻大辱”:在展会上,华为无论是展台规模、展示内容、人员素质、观众评价方面都远远胜过上海贝尔。华为展台门庭若市,而上海贝尔展台车马稀落,足以说明用户和专业人士的向背,甚至在展台高度这样貌似微不足道的方面华为也似乎费尽心思——上海贝尔展台的二楼接待室比相邻的华为展台二楼低矮许多,而华为员工及其邀请的用户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打量上海贝尔的展台,让人感慨万千!
华为还以大规模巡展方式加快品牌在各区域、行业市场的渗透速度。1999年10月,华为企业网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布局设点,在现场演示更贴近中国用户需求的中低端系列产品——一旦“急行军”的号角吹响,“高举高打”就成为华为前行的主旋律,从大城市而不是中小城市起步,表露了华为在市场上的“野心”和拉升品牌形象的努力。
2000年,华为发起了“阳光行动”,2辆8吨重的货柜车拉着设备和资料,沿南北两线跑了17个城市,当年年底的行业用户巡回研讨会在阳光“普照”的基础上又进行重点“施肥”,使区域市场的品牌到达率和行业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得到一定幅度的提升。2002年,华为采取区域落地的方式,由华为当地的市场拓展人员和渠道合作伙伴共同开展活动,并加强与行业用户面对面的沟通,使品牌推广做到“因地、因行业”制宜。
对于很多人来说,华为始终披着神秘的面纱。然而,2003年,(文章由上海公关公司整理编辑),华为与思科的一场跨国官司,终于让华为浮出水面。这就像一出专门为华为量身定做的品牌形象广告,让此前默默无闻的华为以此为跳板,纵身一跃至全球瞩目的视野之内,从而获得了在国际市场上驰骋的品牌形象。
在一个“中国制造”被看作是低价低质的代名词的市场,以高姿态品牌进入,无疑意味着更大的难度。华为内部有一句玩笑话:“先卖祖国、再卖公司、最后卖产品”,即先让国外客户承认中国品牌、再认可华为品牌,最后才开始认识产品。在华为,组织国外的运营商先参观北京、上海、深圳,后参观其深圳坂田基地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战术”。这种被华为称为“最有效”的手法其实是华为长期以来“新丝绸之路”计划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参观,绝大多数海外运营商无论对中国、对华为都会经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拒绝到惊喜的心理转变。有了品牌保证,华为开拓海外市场终于可以抛开传统中国企业的“低价”帽子了。
为了提升华为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2004年开始,华为在欧洲开始了一个名为“东方快车”的品牌计划。下半年,与一家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合作,对自身品牌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和规划,规划打造一个国际主流电信制造商品牌。“破除了狭隘的民族自尊心就是国际化,破除了狭隘的华为自豪感就是职业化,破除了狭隘的品牌意识就是成熟化。”华为文集里这样的字眼耐人寻味。
技术驱动市场
品牌价值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技术,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没有核心技术,品牌会空壳化,没有生命力。所以,华为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自主的技术路线。
华为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思路可以说是与生俱来。1988年,华为成立伊始。当时的中国电信设备市场几乎完全被跨国公司瓜分,初生的华为只能在跨国公司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一开始的华为只是代理香港一家企业的模拟交换机,根本没有自己的产品、技术,更谈不上品牌。但志存高远的华为义无返顾地把代理所获的微薄利润,点点滴滴都放到小型交换机的自主研发上,利用压强原理,局部突破,逐渐取得技术的领先,继而带来利润;新的利润再次投入到升级换代和其他通信技术的研发中,周而复始,心无旁骛,为华为的品牌战略奠定了坚强的技术基础。
尽管如此,华为的聪明不在于一定要与跨国公司拼技术研发的资源投入,或者拼人员素质,拼技术的绝对先进性,或者像日本电信企业当年犯过的错误——“抢当标准”。华为考虑任何问题的前提都是“一天天活下去”,所以华为强调技术研发是可以进入市场化链条的“工程技术”,而不是参赛、参评的“学术技术”。
应该说,华为在技术研发方面拉开了一个“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架势,但是其实际取向又是典型的“黑猫白猫”论。正因为这样,华为在研发顾客需要的技术方面,做得既专注,又快速。
产品不一定性能最优,但一定适用;技术不一定最先进、最前沿,但一定可以满足客户急需,并且帮助其获取想要的效率和利润。
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更可怕的是,华为的优势不仅仅是报价较低,其所提供设备的范围之广也令人吃惊。譬如,尽管被质疑在专业上不够自信和摇摆,但华为在CDMA技术的三种制式上表现出了“一个也不能少”滚打包收的野心。
华为在美国媒介上所打的广告语是“唯一不同的就是价格”,也就是说,即使华为的技术在与跨国公司的较量中仍处于下风,但是产品成本的天然优势将消解彼此的实力差距。在电信产品日趋大众消费化的前提下,价格因素可能比品牌因素更能牵动运营商选择产品时的神经。
毋庸置疑,华为的胃口已不满足于低价格产品的利润,而是直取品牌形成后的溢价利润。这对西方劲敌而言,肯定不算好消息。目前,华为在市场上建立的口碑来自它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和定制化开发能力。
在产品技术创新上,华为要保持技术领先,但只能是领先竞争对手半步,领先三步就会成为“先烈”,明确将技术导向战略转为客户需求导向战略。通过对客户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这些解决方案引导开发出低成本、高增值的产品。盲目地在技术上引导创新世界新潮流,是要成为“先烈”的。
为此,华为一再强调产品的发展路标是客户需求导向。以客户的需求为目标,以新的技术手段去实现客户的需求,技术只是一个工具。新技术一定是能促进质量好、服务好、成本低,非此是没有商业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