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香港文汇报记者问:“本届内阁任期已经过半,回顾过去这1000多天的施政历程,您觉得什么成绩是令您最欣慰的,什么情景是令您最感动的,什么事情是令您最痛心的,您能否给您本人及内阁团队打个分,您将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完成下半段的任期?”温总理的回答中谈到:“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解决得更好。”
由此我们想到并追问:作为以守望社会为基本职能之一的媒体,这些年来在“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上投入了多大的热情和精力?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得更好,媒体的失察与失职在哪里?类似《焦点访谈》披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受贿案和《新闻调查》曝光的550万元天价医疗费等涉及重大民生问题的新闻,我们有多少作为?中央政府极为重视的“三农”问题,在民生新闻处于一个什么位置?用没完没了的打架了、撞车了、着火了、第三者插足了、精神病人跳楼了等“八卦”新闻不厌其烦地去争夺收视率,媒体的社会良知与社会责任何在?老百姓将医疗、上学、住房称作“新三座大山”,而这三座大山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干吗去了?民生新闻能否容纳“民生”的真正含义?甚至,民生新闻是否愧对民生?
事实上,民生新闻以“新、奇、特”作为衡量新闻的唯一标准,把“星(明星)、腥(血腥)、性(两性)”作为筛选事实的准绳,以及“很多如同一位罗嗦的老太太每天将一个城市里芝麻绿豆大的事拿来唠嗑,这样就势必带来品位的低俗。”因此,有人干脆将民生新闻称之为“低端新闻”。例如,一些打着民生旗号的新闻节目为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不惜迎合受众的低俗趣味,并且在电视画面的处理上,过于血腥或暴力,不注意保护当事人的权利。比如“报道交通事故或凶杀案件,经常可以看见记者抓拍到斑斑的血迹、横躺着的尸体,乃至面目全非的死者面部特写。有时因为没有抓拍到现场镜头,不惜采用公安部门的侦察照片,或者模拟出死亡现场来增加新闻的感染力,似乎凡是这样的报道,不见血不见尸就不足以体现新闻的震撼力。”除了“腥”闻之外,“性”闻报道常常是一些民生新闻节目“贴近受众”的又一手段。如某省级电视合一档大型民生新闻节目在开播之初,为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推出了一期揭秘公关小姐的新闻报道。记者假扮嫖客,与小姐开房间,利用暗藏的摄像机拍下了小姐脱光衣服的全过程。节目还在画面的处理上大打“擦边球”:公关小姐裸露的上身并没有打上马赛克而是采用类似毛玻璃的处理手段.如同遮了一层簿纱但却一览无余。而且这个镜头还被作为主打镜头,在播放前反复宣传预告。同样是这家电视台,在另一则关于男扮女装制造一夜情以骗人钱财的新闻中.假扮女人的当事人与被骗者口交的画面也采用上述处理方式被搬上节目,并且反复播放了两遍。
新闻立台是中国电视台的基本游戏规则之一,这个游戏规则尽管表现方式会随时间等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不管中国电视新闻的热点、难点、敏感点、利润增长点有多少与时俱进,但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最能代表新闻立台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仍然是当年《焦点访谈》的栏目用语: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文章来自活动策划公司、上海公关公司),大众话题评说。这一点才是真正的新闻之本,立台之本。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的迅速、及时、准确的报道和对这些重大事件的理性分析,才是任何一个中国电视台的立台之本。
我们的期望是: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说大事的本领,推进时政新闻的创新,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对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的挖山不止中,重塑媒体的深刻、大气、理性、阳刚、生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