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灌溉、剪枝,园丁让幼苗弱枝长成参天大树;传道、授业、解惑,老师使垂髫孩童成为国家栋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一个行业需要多少年?20年显然不够。虽然这20年来,他就像一个园丁,辛勤地耕耘在公共关系行业这个百花园中,见证着中国公共关系行业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而且他领跑了20年的上海公关业也紧随北京之后成为中国主要的公关市场之一,但他仍然认为这个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20年只是公关业发展的前奏,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和媒体、消费者环境的渐变,这个行业的前景令人非常乐观。”
说这话的人就是毛经权,从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创会至今,已经当了19年的会长,他也是中国内地首位公关协会会长;目前还兼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顾问、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理事长等职;2003年,他当选为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组织工作委员会首任(2004年度)主任委员。
毛经权会长与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在一起
毛经权会长与国际顶级营销和品牌大师弗朗希斯·麦奎尔合影
偶然结缘公关 便为半生事业
作为公关行业的元老,毛经权先生与其他前辈一样,是“半道出家”的。他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同济大学执教20年,后又担任上海铁道大学教授、副校长多年。1981至1982年,他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深造。回国后,他长期在上海市党政机关工作,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卫生办公室主任,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副主席。
毛经权结缘公关,是一个偶然的机会。1985年,他担任上海市委统战部长没多久,接待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客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新闻评论家、美籍华人赵浩生先生。赵教授是最早向世界介绍新中国的美国记者,退休后致力于中美文化的交流,与毛经权有很多共同语言。赵教授在谈话中提到了在美国有一门被广泛运用于各个社会领域尤其是经济活动中的管理科学——公共关系。毛经权听了赵教授的介绍后,对公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特意托朋友到复旦大学借了一本当时美国的公共关系经典著作的英文原著《有效公共关系》来阅读。
通过这本书,毛经权对公共关系有了比较全面和具体的了解,同时他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对公关学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后,他意识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正是需要引进“公共关系”的时候。
毛经权开始在上海乃至全国宣传公关知识。最初是通过上海的《解放日报》,他与该报记者密切配合,以接受记者采访的形式将“公关”的作用和性质作了详细的说明,在《解放日报》上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随后,他又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发展公共关系学”的署名文章,在上海掀起了一股“公关”热潮;同时,他在社科院、统战部等场所开办了许多公共关系知识的讲座,每次都吸引了上百人前来听讲;1986年,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文章来自活动策划公司、上海公关公司),他主编的《公共关系学》一书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欢迎。
通过毛经权的大力宣传推广,公共关系这门现代组织管理科学和沟通艺术在上海得到了广泛认可,上海公关行业也正是启蒙于这一时期,很多人开始关心公关并尝试从事这个当时还很稚嫩的行业。
在这种背景下,毛经权感到必须有一个组织来推动,才能将这项事业继续下去。1986年11月6日,我国内地第一家公关协会——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在上海联谊俱乐部诞生。前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任名誉会长,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市政协副主席的毛经权担任会长,揭开了上海公共关系行业发展的序幕。
协会成立伊始,名誉会长汪道涵建议协会以“沟通信息、增进理解、加强联系、促进合作”为宗旨,得到协会同仁的一致赞同。随后协会确定了自身的基本任务: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起到桥梁的沟通作用;为公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创造条件,为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提供平台;开展各项高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公关活动,促进各企事业单位与政府及媒介间的联系;培训公关人员,提高专业水平,推进公关事业的发展。
19年来,毛经权会长忠实地实践当初确立的宗旨和基本任务。协会成立以来,始终贴近时代的脉搏,围绕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推动上海公关事业的发展。协会通过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班,培养了大量公关人才;通过经常举办讲座、研讨会、沙龙等活动,不断提高公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举办先进公关工作者和优秀公关案例的评选,推动社会各行各业进一步增强公关意识;协会还举办各种活动,促进各类企事业单位之间以及他们与政府部门和媒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协会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零会员起步,发展到今天拥有500多个单位和个人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