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前驻美大使、现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会长李道豫很多次,每次都感受到他不同的气质,或威严、或犀利、或慈爱。这次一个半小时的面对面访谈,让记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李道豫会长。50多年的外交生涯,他经历过无数惊心动魄的国际大事件、洞察了世事沧桑。如今的他,(文章来自活动策划公司、上海公关公司),鹤发童颜,目光慈爱却不乏睿智,言谈举止中透露着特殊气质,那种随时散发的威严,让人肃然起敬。
外交风云史
1990年6月,58岁的李道豫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在其任期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初次海湾危机、南北朝鲜进入联合国、和平解决柬埔寨问题等一些重大国际事件。自1988年起,每逢国际上有重大事情发生,并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时,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大使按惯例必须首先进行磋商。在这里,李道豫的感觉是畅快的,因为参与谈判,口齿伶俐,思路清晰的他总是能很好的表达中国的意图。
任期满后,李道豫被派到美国做大使。可以说,在接下来的这5年里,是他人生最辉煌最饱满的时期。他见证了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的危机时刻,并在这些严峻的时刻里,不辱使命,坚持原则,维护了祖国尊严,也获得了驻在国的称赞。后来,在1998年他离任之时,由60位美国的议员发起,100多位议员出席,在美国国会曼斯菲尔德大厅举行招待会为其践行,这是罕见的规格。
李道豫5年任期可说是多事之秋。1993年3月,上台不久的克林顿就出了一道难题:对中国抛出“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挂钩的政策。如果中国不就范,就要在一年限期后取消最惠国待遇。4月,李道豫到华盛顿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拜访时任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克里斯托弗当时用所谓一年的限期来威胁他。李道豫沉着应对,坚信这种既损人又损己的政策终究要失败的。果然,一年后,面对中国反对外国干涉内政的严正立场、和美国工商界的反对,克林顿主动终止这 项挂钩施压的做法,继续保持中国的最惠国待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年8月又发生了“银河号”事件,后来又经历了“导弹制裁”事件、美国国会反对北京申奥。尤其1995年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事件使中美关系坠入最低点。这5年中,面对一件接一件的危机事件,他始终临危不惧,坚强应对,坚持原则,立场鲜明。
李道豫任期的最后一年终于迎来了中美关系的好转。两国元首达成了互访协议。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实现了1989年美国对华制裁后8年来中国元首初次对美进行国事访问。江主席的访问取得巨大成功。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将共努力建立面向21世纪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在访问之前和过程中使馆和大使都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访问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