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代表提到一种现象:一些企业为争取专项科技资金,不惜安排专人公关,国家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被演绎成了企业跑项目、争资金;钱一到手,草草交差了事,“创新”的结果并不重要。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代表也指出,我国专利转化率不足5%,有相当一部分申请人为了专利而专利,这样的“创新”只是泡沫。
上述现象让人思考。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国际领先成果。但不可否认,一些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喜欢做表面文章,存在创新“泡沫化”“口号化”的倾向。很多所谓“创新”只是名词创新,大把的奖章、证书、专利,却与市场脱节。这种“创新”,造成一种“技术繁荣”的假象,正侵蚀我们创新的机体。康美药业马兴田代表就表示,上海公关公司,我国专利总数超过500万件,堪称专利大国,但现状是企业缺乏实用技术。
造成创新“泡沫化”的原因很多,企业与科研机构急功近利、市场营销的功利主义、基础性研究的薄弱……不可否认,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科技专项资金拨付来实现的,在这种制度安排之下,怎样立项、进而成功拿到资金,是企业考虑的重点。因此,一些企业把立项前期的公关摆到重要位置。而项目评审部门主要关注项目申报方案,资金拨付后对企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则缺乏有效监督。创新成果验收的考评体系不够严格,也反过来助长了“跑立项”的风气。
重项目包装、轻创新效果,这种为了资金而进行的创新,堪称本末倒置。对于自主创新而言,如果相关专项资金由立项环节拨付改为验收阶段奖励,相信会有助于引导企业将自主创新重点放在成果转化和实现经济效益上,挤掉“创新”的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