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备受关注的“春晚”,让民众“回味无穷”的似乎已不是丰富的节目本身,也不是绚烂的舞美设计、回归“节俭”、“国际化”、“年轻化”、社会热点的反映等“褒”的部分,活动策划公司,而是“满天飞”的“夺目”花边新闻、喧哗评价吐槽“春晚”,如备播与直播想切换造成“穿帮镜头”、被批“卖萌又卖腐”、“基情四射”、假唱连篇等问题,在大众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莫过于“找力宏”的部分。
“春晚”的初衷在于给全国人民送去满满的祝福,传递喜乐气氛,希望大家能在喜乐洋洋中度过祥和、团圆的春节。试想,忙碌一年外出务工的中青年回家与老少团聚,年饭过后能在电视机前与全国人民共享节庆气氛,感受来自祖国的祝福,斟一杯好酒,笑语盈盈欣赏节目,这是那么和谐、幸福的画面。别让“挑骨头”、“挑刺”、莫须有的花边新闻评论吸引了“眼球”,回归“春晚”初衷,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辩证、合理、包容看待“春晚”,看待我们身边的事物,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所需提倡及努力的。
由“亮点”被无声湮没,而“缺点”、炒作话题被大做文章、抢足“眼球”可见,部分民众对于“春晚”的态度,实在像“大家来找茬”,甚者隔岸观火、火上浇油。倘若大费周章地寻找“穿帮镜头”、“对嘴口型”的行为是出于督促“春晚”办得更好的目的尚可,但若是仅仅乐此不疲地在“鸡蛋里面挑骨头”,倒是让人忍俊不禁了。部分网友拿今年的节目较之以往,称导演组试图争取有话语权和表达欲的年轻人,疏远了最忠实的观众群--中老年、农村观众,原因是献唱的红歌手、民歌手减少,流行选修歌手相应增加,民族歌舞、民歌联唱等节目减少,让中老年、农村观众无可适从,而事实上,今非昔比,与时俱进,有何不可?虽流行歌较美声民族歌曲较“难登大雅之堂”,但它具有朗朗上口、传唱度高的特点,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增加流行歌节目也不失为“贴近群众”的做法。至于男男对唱《给我你的爱》、男女对唱《一辈子的朋友》被笑称“基情”则颇为无稽,让人啼笑皆非,执导哈文也称“想象力过于丰富了”,基于演唱者的性别、歌名断章取义未免过于轻率。而各执一词、疑似相互推诿的主办方、表演者在“找力宏”这一台词说法问题上也着实受到不少关注。
针对种种现象,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提高几点认识:艺术本身并非全然以娱乐大众为目的,亦非需要迎合低级趣味才能具生命力,我们需要站在欣赏的角度去体会领悟节目的涵义;用辩证的眼光、包容理解的心态看待事物本身;合理提出建议要求、不走极端路线。古语有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若优点亮点无人问津成为“过眼云烟”,而缺点不足则被放在显微镜下般被“无限放大”,浮躁之风盛行,则会纵容了部分人的不良心态,容易形成“找茬”、挑剔的不良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公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试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先不谈每个能上“春晚”的节目经过层层筛选,在正式上台前最后一分钟还有可能被“刷”导致演员们的努力付诸东流,且看杂技团演员们的艺术精神、台前幕后的表演人员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实在是可歌可泣:身怀绝技的背后是残酷密集的训练,当我们与家人团聚的时刻,他们为了一台精彩华丽的晚会,为了全国观众的快乐,兢兢业业、坚守岗位,把笑容与心血献给我们,把没能与家人团聚的遗憾留给自己。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传颂、铭记吗?为何过多地把目光停留在“找茬”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