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黄埔区乞巧文化节,活动策划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又是一年“七夕”到。作为广府文化长河一条澎湃磅礴的分支,黄埔区乞巧文化源远流长。文冲巧姐陆柳卿创作的广州亚运会吉祥物作为礼品赠送给各国贵宾,其创作的《波罗全图》获广州乞巧赛艺一等奖;双岗巧姐黄焕彩做的七姐鞋入选全国鞋博物馆展出……
巧姐早已名声在外,但黄埔还有一群巧哥深藏不露,鲜为人知。他们有的曾是小食店老板,放下菜刀后于花甲之年拿起锉刀;有的购买木料耗资近万,每天一捣腾至少就是八九个小时,拇指多次被电锯据伤仍不以为然,如痴如醉;有的则带领全家人从事乞巧创作,年届耄耋依然没有停止艺术创作的步伐……
今日开幕的第五届黄埔区乞巧文化节上,首次有巧哥带着纯手工打制的“龙舟”、“瀛洲仙境”、“黄山迎客松”等心血力作,与巧姐们同台斗巧。
巧哥 PK 巧姐
作品集中在木模、木雕,都是亭、台、楼、阁的“大制作”,气势恢宏。“这个区别也反映了旧时男女的传统分工不同。”黄应丰说。
作品以花草、五谷塔、香烛为主,也不乏横沙会、农家乐等富有生活气息,反映地方民俗节庆的乞巧作品,基本都与柴米油盐有关。
岑骏光
最大巧哥已是90高寿
这两日,南海神庙内,工作人员为即将开幕的乞巧文化节布展。一张摆放着“意景楼”、“瀛洲仙境”、“群仙祝寿塔”等木模、木雕的贡桌相当抢眼,巧哥刘金泉、麦永忠正将自己作品的零部件组合成一个整体。记者在现场看到,不时有游客停下拍照、问价。过往的巧姐们也纷纷驻足欣赏,善意奚落之余,也发出“好靓,真系要好有心机嘎”、“可以出口了”的赞叹。对此,刘金泉、麦永忠总是憨厚地笑笑:“其实都仲未整完呢。”
乞巧节起源于汉代,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即使传统技艺融入创新元素,各地乞巧文化节、乞巧比赛历来都是女人们撑起“整片天”。黄埔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黄应丰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在区内挖掘到的男性民间乞巧工艺师不下十几个,他们对乞巧工艺品的创作非常痴迷。年龄最大的要数双沙的岑骏光,今年已经90高寿了,他们一家都从事乞巧工艺品创作,是名副其实的“乞巧之家”。
刘金泉
5次锯烂拇指仍痴迷
一个贡台上,成品板雕“黄山迎客松”,半成品木模“瀛洲仙境”和“群仙祝寿塔”,黄埔夏园人刘金泉的作品占了2/3。迎客松附近,18只仙鹤或三五成群,或重重叠叠,展翅高飞,尤其是鹤眼乌黑有神,栩栩如生。“鹤的眼睛大概就2毫米,是用黑檀木入榫而成,是所有作品里最小的木榫了。”听了刘金泉的介绍,围观者争着去摸仙鹤的眼睛。
刘金泉今年58岁,曾参与过装修工程、家具制造等工作,痴迷于小型木模、雕刻。刘金泉每天凌晨4时起床先到公园进行绿化维护工作,早上7时左右回到家就开始工艺创作:雕、凿、锉、刨、削、锯……除了吃饭、午休,刘金泉每天都要工作八九个小时,“有时都做到发鸡盲了,连老婆都话我傻”。刘金泉的左手拇指上,有一道很明显的伤疤,他不以为然地告诉记者,“光这个指头就被电锯锯崩过5次了,每次都是整块肉锯烂,我就简单包扎一下继续干。”
麦永忠 木工盲花甲之年拿锉刀
今年63岁的麦永忠是黄埔南湾人,经营一家小食店有30多年了,上世纪90年代,他烹制的云吞、狗肉煲闻名黄埔,江湖人称“狗肉忠”。南湾整治河涌的工作开始后,麦永忠成为南湾社区“文昌阁”建筑筹委会成员之一,负责“文昌阁”建设的木工监理。
“自己是个外行,要做监理,没有真本事怎么行?”麦永忠决定挑战一下,“也睇下自己个脑有冇老化,会不会老年痴呆。”他从《紫禁城》一书中选了“够复杂”的紫禁城阁楼的图片,要把它做成一个立体的木模。“隔行如隔山啊,我嘅全套木工用具都是刘金泉带住买,教识我用嘅。”
去年5月起意至今,活动策划公司,麦永忠的处女作“意景楼”已具雏形,记者看到,楼的材质为柚木,高近1米,共分三层,门、窗不仅可以作180°的转动,上面大大小小共45幅画均为“通雕”或“板雕”,寓意荣华富贵、旺财添丁。楼顶檐脊上的飞龙的嘴部,更用0.7毫米的钻嘴钻穿,插入细铜丝作为龙须,可以任意转动,动感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