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节,活动策划
每年的农历六月,湍口镇的一些村庄都要过“馒头节”。籍着一个远久遗留下来的传统,也籍着农忙结束、庆祝丰收的由头,做馒头、请吃饭、“过半年”。7月1号,农历六月初一,在这个欢庆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湍口镇第三届“洪岭高山馒头节”在二联村揭开帷幕。
一个馒头背后的文化厚度
“馒头节”,当地人又称过“小年”,就像春节一样喜庆热闹,各个村过馒头节的时间各有不同,湍口镇的二联村、洪岭村、童家村、雪山村为六月初一,其中两个小自然村如何家为六月初六,柴家为六月十五。“馒头节’以前都说“过半年”,春节到六月,刚好半年过去了。五月春粮小麦丰收,吃的面粉全是新的。到了六月,农忙过去,亲戚要走动走动,农活要放松放松,吃吃馒头,走走亲戚,互相请客吃饭。那一天,家家户户炊烟升腾,馒头飘香。亲朋好友都会赶过来,围着圆桌喝酒吃饭聊天,女人们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比过年还要热闹。
根据史料记载,洪岭馒头节的来历,源自村民对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的怀念,当地百姓对方腊有着深深的感情,用玉米粉、面粉做成圆圆的食品,用来祭祀方腊起义军的亡灵,形成了独特的风俗。现在,随着岁月的流逝,风俗依旧,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每年的五月,正是当地农村春粮小麦丰收的季节,到了六月,农忙已过,农民生活相对空闲,于是,当地百姓家家户户做馒头,既为缅怀先祖,祭拜山神,也为祈求丰收,祝福平安,同时,也成了联络亲友情感的纽带。如今,“馒头节”这一天,亲朋好友都要相互走访,主人想方设法让客人吃好、唱好、玩好,还要送给客人12个馒头,表示一年12个月平安吉祥;家里来的客人越多,越热闹,越是感到荣耀。
2007年7月14日,湍口镇政府联合二联村举办了首届洪岭高山馒头节。2009年7月22日,湍口镇政府联合童家村举办了第二节洪岭高山馒头节。如今,“馒头节”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2009年列入杭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个馒头引发的集体狂欢
7月1日,群山深处的二联村车流如鲫,人流如织。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炊烟袅袅,村礼堂内声乐阵阵,整个村庄沉浸在“馒头节”的喜庆中。
两年一届的“洪岭高山馒头节”今年在二联村举办,感党恩,唱红歌,做馒头实践,吃馒头比赛,在与红色节日的重叠下,今年的馒头节人气格外高涨。村道上、筵席上夹杂着各地口音,除了临安锦城、昌化、於潜人,杭州、余杭、桐庐、淳安也有很多人赶过来凑热闹。西博办、统筹城乡、联乡结对的许多单位领导嘉宾的光临,无形中又使二联村的“脸色”提亮了不少。
在村办公楼门口,所有光临的客人都能免费领取2个馒头,一尝为快。二联村的村主任与工作人员一起守着馒头摊位,笑脸相迎八方客。村主任介绍说,村里头天夜里召集了好几个村民,连夜做了1万多个馒头。
记者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只见堂前已摆好了五六张圆桌,旁边的一个小房间,堆满了一大篮一篮的馒头。主人姚小春摆碗端菜,她的姐夫灶前掌勺,外甥女灶后添柴。姚小春热情地招呼记者到她们家吃饭。“不管认不认识,谁都可以来吃,我们都欢迎的。”姚小春说,“我们家做了1300多个馒头,笋干豆腐馅、肉馅、芝麻、细沙都有。
刘延福家的流水席已经摆了十多桌,招待八方来客,还包括媒体的记者。他说从三天前就开始做馒头,到现在为止已经做了5000个馒头。
一个馒头揭开的山村魅力
若不是听说有个“馒头节”,很少有人会驱车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翻山越岭来到这个深山小村。随着“馒头节”这个名词一传十、十传百的诱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神秘的“洪岭”,一睹了“特色村”二联村的“三品”特色。
於潜的詹金英是初次来到二联村;临安长跑队40多位中老年队员,很多也都是初次来“洪岭”。大家总算明白,活动策划,原来,所谓洪岭,就是由那条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越过的山岭,原来的洪岭即以此得名。
网友老五在博客上写道,站在岭颠俯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也有“会当凌绝顶”的超然。翻过山岭,便是另一种景致,另一种山野,仿佛是被山岭隔绝的世界,群山环抱,绿水青山,四水合流……这一方山水分明是大自然深藏着的馈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