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俗文化节,活动策划
昨天,小小的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沸腾了,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此举办了一场蚕俗文化节,不仅让周边的村民和海宁摄影爱好者直呼过瘾,也获得了不少民俗专家的好评。
据悉,旨在进一步保护传承云龙村蚕桑生产民俗的这个文化节,也是对云龙村正式加入“世界非遗”传承地的一大支持。
“缫丝”技艺
赚足眼球
“这些非常古老的家伙是什么?我过去从来都没见过!”20多岁的小伙子干瞪眼。“这些‘文革’期间消失的东西,今天终于‘重出江湖’了!”六七十岁的老人看着它们,眼里流露出久违的感动。
昨天下午,在云龙村一间房子里,一台古老而鲜见的土丝车深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年过花甲的云龙村村民贝利凤坐上土丝车,边踩踏板边从一只滚烫的锅里捞茧子,那又长又细的蚕丝,被一圈圈地缠在一个木轮子上……这非常神奇的一幕,让一拨接一拨的游人,把贝大妈和土丝车围得水泄不通。
海宁市“非遗”专家组专家顾志兴感慨地说,这台转动的土丝车,又勾起了他儿时的记忆,“那时我妈妈每次在土丝车上缫丝的时候,我们都会把新鲜的鸡蛋放在另一只储藏热水的锅子里,那鸡蛋很快就烧熟了。妈妈从锅里捡出的不好的茧子,我们会把里边的蛹做成菜,然后把茧子砸糊了晒干做被子……茧宝宝全身都是宝,它真是上苍对人类的一大恩赐啊!”
裹“蚕讯粽”
大有文章
端午临近了,裹粽子是一项固定习俗,一般的粽子多呈三角形,且棱角分明。
但昨天在云龙村粽子大赛上包出的这些粽子,却都有一个很尖的头。粽子包好了要撒上一些红绳,村委会主任戴水庆还要挑着它们满村转。这是为啥?原来,这些粽子是“蚕讯粽”。
据海宁“非遗”中心的小王介绍,“蚕讯粽”是蚕农在一年一度的蚕忙后互致慰问时互赠的一种礼品,“棕内裹以红枣、糯米和红豆,如果对方碰巧是新婚头一年,还要在一只大粽子的旁边放上一只小粽子,成双成对,要用红绳串起来,活动策划,寓意早生贵子。”
把“蚕”做出大名堂
海宁蚕俗文化节为啥要放在云龙村?
举办方说,历史悠久的云龙村曾因种桑养蚕成为全国的先进,这里不仅保留了大量蚕桑传统生产技艺,而且在其日常生活中活跃着一系列与蚕相关的民俗活动,具有典型的杭嘉湖蚕桑民俗特征。
2009年,云龙村蚕桑生产民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正式加入“世界非遗”。
“在好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当多的民风民俗已经失传,这次活动,不仅原汁原味地展示出了这些民风民俗,还唤起了民众对它的记忆,有利于它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海宁民俗专家虞坤林颇有感触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