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侗族大歌节,活动策划
11月29日,为期两天的“2010年中国·从江第七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圆满落幕。两天时间里,数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听大歌,看苗舞,洗药浴,喝油茶,陶醉在从江县的苗乡侗寨。记者也在从江亲身体验了此次侗族大歌节。
“神秘从江”
28日上午,美丽的都柳江边、从江县城鼓楼广场人山人海,开幕式歌舞表演拉开帷幕。让人倍感新奇的是4位主持人,除了用普通话外,还分别用苗语和侗语将主持词重新翻译。“用3种语言主持节目,我平生是初次见到。”一位专门从北京赶来参加大歌节的北京摄影师对记者说。
由“神秘从江”、“五彩云霞”、“心醉侗乡”、“大型多耶舞”等部分节目组成的大型民族歌舞表演,活动策划,集中了从江县各县直机关干部、各学校师生、各乡镇村民数百人,他们在舞台上分别展示了该县侗族、苗族、瑶族、壮族、水族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开场歌舞“从江欢迎你”,彩龙飞舞,4位歌手唱出了从江人民的热情;数十名侗族女生演绎了纪念侗族“萨玛”女英雄的舞蹈“挥刀走在天地间”;瑶族长腰鼓舞让人耳目一新,那用泡桐树做成的两头大中间小的长腰鼓引起观众一阵好奇;由加勉乡苗族村民表演的“苗族芦笙鼓舞”,每个男子手里都握着一把数米长、插着茅草的芦笙,美妙的曲子从他们口里奏出,而女子则踩着节奏,三步一搓手,两步一扭腰;尤为风趣的是岜沙苗族斗牛舞,数十名赤脚、独辫、腰挂火药长枪的数十名彪悍男子,在舞台上将岜沙村民特有的斗牛习俗模仿得淋漓尽致。
从江侗族的历史是用大歌写就的。开幕式表演,观众被侗族叙事歌《岁艾传歌》、侗族儿歌《青蛙歌》、六洞琵琶歌、侗族河边歌《愿作星月永相伴》、侗族木叶歌《太阳西下蝉儿鸣》等陶醉,客人们还面对面欣赏到了2007年4月随同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演唱的9名小歌手、央视青歌赛夺银奖的小黄村九姐妹等的表演。
民族服饰展示是开幕式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瑶族盛装典雅、高贵,尤以其板瑶帽最具代表性,尖尖的板瑶帽象征着巍峨的群山,而帽上点缀的五彩斑斓的彩珠则象征着勤劳、聪明的瑶家人;侗族服饰朴素清丽,或黑青染布,或白棉布,银饰丁当,男生再配以琵琶、牛腿琴,让人联想到侗家人浪漫的生活。来自秀塘乡的壮族男女在华丽多彩盛装下捧着壮族“煨酒”走在舞台上,让观众大开眼界。下江镇摆亥村水族村寨村民展示的水族服饰素雅、大方,舞台上,水族男女还敲打着水族铜鼓。最丰富的是苗族服饰,岜沙苗民头顶发鬏、腰缠烟包、手拿火枪,阳刚气十足,加勉苗族女装高贵、华丽,高吊乡的苗族百鸟衣美如一幅幅花鸟画,停洞镇的苗族盛装如繁星闪耀。“真没想到,一个县竟然有这么多的少数民族服饰,从江简直就是一本民族服饰的百科全书。”一位来自广西柳州市的客人感叹地说。
看苗舞听侗歌
11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离从江县城不到10公里的丙妹镇岜沙村。“这里虽然离从江县城很近,但独特的民风民俗保留完好,没有被城市文明同化。”从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田清告诉记者,岜沙男子配长枪、打赤脚、挎腰刀、留独辫的奇特打扮至今仍是吸引各地游客眼球的风景。更为重要的是该村苗民崇拜树,把树视为生命的环保理念让人肃然起敬。此外,村子里的传统习俗特别是镰刀剃头、树葬等习俗早已在摄影家、摄像师们的镜头传播下誉满全球。
当天下午,记者与上千名游客一起,在岜沙村受到了火药枪迎客的礼遇,观看了场面宏大的“拜东方坡”和“拜树神”仪式,看到了岜沙上百名苗族男女表演的斗牛舞、芦笙舞、盲筒舞,还有让人大笑的迎亲仪式。岜沙寨处处古木参天,吊脚楼从山脚铺到山顶,游客们手里的相机一直拍个不停。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陈红旗专门在这里举办了特别油画展,他创作的10多幅以岜沙为主题的油画,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28日晚,记者到达高增乡小黄村。小黄村因侗族大歌闻名,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小黄“金蝉十姐妹”获“金黔奖”,2006年,“婵之歌”组合在第十二届青歌赛获原生态唱法银奖。如今的小黄村旅游业发展正旺。
记者到达小黄村时,村子里已经聚集了数千名游客,全寨5个鼓楼都挤满了人,村民们穿着节日盛装坐在鼓楼里对歌,歌声在村子上空回荡。小黄村很多农户的门口都挂上了“乡村旅馆”、“农家乐”的牌子。村子里的侗族大歌传承人吴龙德开设的“农家乐”餐馆里座满了食客,吴龙德告诉记者,开办餐馆以来,他平均每年有7万多元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