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单身,活动策划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从李商隐到李清照,古代不少大诗人咏叹过这一象征着爱情与美好的节日。昨天是七夕节,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文明办主办的全国七夕风情文化节在东莞望牛墩镇开幕,它也被列为中国民协“我们的节日”七夕系列活动之一。
古老的七夕节因为爱情这一主题,借助新的形式在中国年轻一代中升温。电影院、商场或者电视节目,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以七夕为主题的活动。在东莞望牛墩,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52支参赛队伍历时数月精心准备的民间七夕文艺精品于昨晚同台比拼,角逐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而昨晚,湖南卫视也录制了七夕特别节目《今夜我们歌颂爱情》,似乎将延续了一整年的电视相亲节目热推向又一高潮。
当人们以“中国的情人节”为主题来宣传和包装七夕节的时候,来自全国和广东的民俗学家在东莞聚到一起,他们提出,七夕节绝不是情人节,它必须回归本原———忠贞、纯洁、专一,这样的爱情观恰恰是今天被世人所忽视的。
乞巧节贡案同台赛绝活
昨天,在东莞望牛墩,有来自全国27个省份52支队伍参加乞巧“女红”(读gong),最远的如有西藏、新疆、云南、宁夏、辽宁等地也送来了当地年轻女子的手工艺品,件件称奇。
记者看到,望牛墩此次参赛的作品是当地女子制作的贡案,主要是取材于百姓生活以及七夕神话故事。作品《农家乐》,展示的就是传统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在一张将近4平方米的红色四方木桌上,神奇地集合了所有农家生活场景的模型,俨然是个典型的小乡村,全部是由东莞女子手工制作而成。在桌子一角,手工艺人们插上了已看不出原制作材料的树木,不到30公分高的树上枝叶繁茂,甚至树叶的叶脉都清晰可见,神乎其技。
新疆的参赛作品《葫芦壁画雕刻》,女子们将版画、木雕、玉雕三种技艺结合,在小小的葫芦上大展拳脚,有线雕、浅浮雕、半圆雕等效果,繁复至极。江西的作品《老鼠嫁女》则是一反传统,不再以年画、剪纸、刺绣、泥塑、窗花这些陈旧的创作形式,而大胆巧用现代元素,通过串珠的形式来演绎了这一传统民间故事,也是当地女子的杰出智慧。
此外,湖南的绣品、广西的绣球,都是由当地的年轻女子亲手完成,不少都是方圆几百里难见的精湛绝活,不少纤如毫发的细节表现得栩栩如生,令人叫绝。
“七夕节提倡的一个精神内涵就是,女子们在这一天应当向心爱之人展示自己的巧思和手艺,古代女子展示针线、织衣的手艺,今天的独立女性可以展示茶饭、持家的能力。”赵魁夫说。
七夕应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今年,各地与七夕节有关的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在庐山西海,首届尚水文化旅游节启动了一个“七夕水上情人节”的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9对情侣将参加三项水上竞赛,在水上见证他们的爱情。而在北戴河,则有“2010北戴河情侣狂欢节”。在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对情侣山盟海誓、互赠爱情信物。除了这些浪漫的庆典,近日,为了争取牛郎织女七夕故事发源地,山东、河南、山西甚至还展开了一场争夺战。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还是一个提倡男女相亲的节日?民俗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七夕节首先是单身女子的节日。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赵魁夫认为,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即使是春节,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串门,家中一般使唤男子走亲访友,只有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七夕节最早是在西汉的宫廷里执行的,后来流散到民间。”赵魁夫说,在西汉宫廷,宫女们不可能被提倡任意恋爱,所以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
赵魁夫告诉记者,七夕节流传到民间以后,被加入了诸如爱情、家庭美满等愿望,甚至还加上了提倡读书、写文章的内涵,比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晒书的片段。尽管七夕节各地风俗不同,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为主。
从这个角度出发,赵魁夫认为,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绝对不允许妇女和丈夫之外的情人有暧昧之情,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不可能放到台面上来讲。”赵魁夫说,因此有一种说法是,七夕节只应该是未婚女子的节日,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