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热潮,民间信仰文化,活动策划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12日将是我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初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共87万项。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我国已有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3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代表作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民间信仰的一些项目是否进“非遗”应深入研究
对于风水项目是否可以确定为国家级名录,王文章表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项目的认定,还在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过程之中,有一些项目不能草率地或者盲目地下结论,包括很多民间信仰的项目。
王文章以妈祖信仰为例,介绍说,“妈祖信仰是福建及台湾地区很多民众信仰的项目,这其中有迷信的成分,但是总体上表达了人们一种向善、追求美好的意愿,总体上是应该加以肯定的。”“我们对于一般性地否定或者肯定,都是反对的,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一些结论。”
民间信仰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之一
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它源于最古老的“有灵崇拜”,除了承袭远古的巫术信仰外,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糅合着儒、释、道的内容,对广大民众的价值观念、行为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金泽认为,“文化遗产”一词是表示一种客观存在并且有影响的文化事实,还是表示一种优秀文化这样一个价值判断,似乎概念并不明晰。如果仅从作为历史上和现在都客观存在的文化事实来看,那么在客观性质上,民间信仰无疑是一种文化遗产。至于这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的区别,则是另外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
“民间信仰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祝平说。不可否认,民间信仰中有一些功利性较强、封建迷信色彩较浓的内容,但是也要看到,“崇有德、敬有功”才是民间信仰最重要的人文精神内涵,它通过将关羽、妈祖、吴真人等“立德、立言、立功”的文化英雄神化为超自然、超人间的神明并加以崇拜,在某种程度上使其所代表的精神和人格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而变得永恒。这种神化的精神和人格含有许多精深的人生哲理与社会价值观,对普通信众有较强的引导和感化作用。这一点正是和我国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相契合、相一致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的一张张照片;民间信仰——民间历史的文化记忆
民间信仰几千年来传承不断,就说明它有合理内核和群众需求。张祝平认为,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能使民间信仰中的很多内容得到较好的传承,能为民间艺术的保留、展现提供一个平台。石练是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的一个山区小镇,这里的“七月会”入选了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庙会由石练16个坦(村落单位名称)轮番值年,届时,抬一尊木雕的蔡王神像出巡,神像每村坦驻一夜,活动策划,演一夜戏,会期长达20天,这一独特的庙会习俗,既祭神又娱人,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文娱生活,传统的“台阁”等表演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就保留在民间信仰中,可以说,民间信仰是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因此,民间信仰也是人类历史足迹的见证和依据。正如金泽强调的,保留或者保护一些文化传统,包括民间信仰中的一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类历史记忆的存留,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是历史的一张张照片,是人类文化延续、传承的历史印记。”他还表示,对于文化传统中一些东西的“保留”不一定意味着“弘扬”。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魏德东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对文化记忆的存留,而民间信仰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成分也是一种民间历史记忆,这是二者相契合的一点。
众所周知,我国的民间信仰是一种无经典、无明确或系统教义、也没有固定仪式的有神论信仰,它的内容庞杂且无序,信仰对象涉及到世界、人生的方方面面。从是否能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民间信仰中的良俗与陋俗、精华与糟粕是要分清楚的。
文化遗产视野下对民间信仰的管理与引导
|